无锡名牌辉煌不再
太湖明珠大米淡出市场
随着本地水稻开镰,香喷喷的新米饭开始端上锡城市民的餐桌。家住荷花里的陆先生为了尝新,昨天特意赶到天惠超市三里街店购买“太湖明珠”牌新大米,不料这一名牌米已撤出了超市。营业员告诉他“太湖明珠”米已几乎停产了,这让花甲之年的陆先生深为遗憾。
撤柜 “太湖明珠”悄然淡出市场
上世纪在无锡实施大米品牌战略中,“太湖明珠”脱颖而出,成为地产米一个响当当的品牌。一个时期“太湖明珠”大米不仅在无锡的麦德龙、家乐福、天惠等各大超市有售,而且畅销沪、宁、浙、皖,甚至远销香港,享有较高的知名度。在中国食品工业协会、江苏省粮食局推荐的中国米市场主导品牌和首批推荐品牌中,“太湖明珠”也位居前列。
昨天,在天惠超市学前街店,粮油柜台的毛阿姨正在整理铺面。在她的身边的“大米价目表”上,“太湖明珠”品牌大米列有4个品种,但早就有名无实。知情人说,两个月前“太湖明珠”米就撤柜了。店长苏女士告诉,太湖明珠米算是超市最早销售的大米品牌,也是最早一批做小包装米的牌子,一度销量占到该店大米的七八成。但后来,因为品质下降,销量也开始慢慢减少。
从朝阳农副产品市场配供中心获悉,朝阳、天惠超市和“太湖明珠”大米一直有着合作关系,在2005年前后卖得非常好。但是从2005年起,大米的品牌多起来,尤其是东北米也大量涌入无锡,本地大米的竞争优势凸显不出来,开始走下坡路。现在“太湖明珠”不仅撤出了天惠超市,也离开了麦德龙、家乐福等大型超市。
调查 米厂已经处于半停产状态
太湖明珠米生产的现状如何?昨天下午,找到了位于安镇粮管所内的明珠米业有限公司。厂区内十分安静,部分厂房已出租。一名门卫告诉,米厂负责人不在厂里,他已经转行做其他生意了。在厂区内,遇到一位米厂运输工,得知米厂早已处于半停产状态,一个月只开工3-4次,产量已经很少了。
为了核实情况,辗转联系到了一名从米厂离职的原高层管理人员。他告诉,米厂员工大多已经离职,全厂只剩下了五六个人。在他看来,没有维护好“品牌”是米厂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之一。“厂里的设备老化了,在加工中难免会出现质量问题。”今年夏天,“太湖明珠”米遭到超市大量退货,除了与天气有关外,与加工设备老化有关,米厂没有把好质量关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这名管理人员透露,其实在此前,米厂也遇到消费者的投诉,有人买到了受潮变质的大米,也有人买到有霉味的大米,这都对“太湖明珠”这个品牌有很大影响。
随后,联系上了米厂的负责人。负责人坦言从超市撤柜是考虑到超市进场费、扣点太高,企业的利润率逐年下降,不得不退出。而面对“太湖明珠”这个品牌何去何从的问题,他表示目前正在调整品种结构,开发高端的营养米,每斤6-7元的价格,可以提高大米的附加值增加利润。但是,目前营养米的生产许可证还在审批中,能否批下来、市民能否接受高端米等问题,现在都不明朗。
原因 地产粮食加工企业遇尴尬
对于“太湖明珠”大米的现状,锡山区粮食局有关负责人用“可惜了太湖明珠这个牌子”来总结。其实品牌成立之初,“太湖明珠”是锡山区粮食局下属的一家国有单位。从2003年起,粮食局给予了一定优惠条件,米厂转制成为私企。对于“太湖明珠”现在的萎缩和负责人的转行,这名负责人在惋惜的同时,认为这反映出了目前无锡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困境。
“无锡原来是粮食的主产区,现在变成了主销区,本地粮源越来越少,对整个大米加工企业都有很大影响。”市粮食局相关人士表示,作为“米码头”的无锡,大米加工业的萎缩已经是事实。现在,无锡市区(不包括江阴、宜兴)内除“太湖明珠”以外,成规模的米厂仅有“锡狮”和“苏惠阳山”两个品牌,以加工苏北米、东北米为主,加工的本地米已经很少。他认为,无锡粮食生产面积逐年下降是米厂减少的主要因素,本市的粮食加工企业由原来的自给自足变成了向外采购,不仅物流成本增加,收购外地稻因为吃口不稳定,又反过来制约品牌的发展。
同时,近年来稻强米弱的现状也加大了粮食加工的风险。“粮企利润太薄,周转费又高,今年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大面积亏损。”说到粮食加工行业,锡山区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认为,粮食加工确实有困难,一方面是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,连年提高稻谷收购价,粮企成本随之提高;一方面为了稳定米价,国家确定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,对大米价格进行调控,防止过快上涨。两头的矛盾,导致了中间加工环节的利润一路走低。除去超市进场费、扣点等管理费用,一袋10千克装大米每袋的利润能达到1元已经算是“暴利”了。所以一旦出现退换货,粮企就将亏本。
出路 依靠科技手段深度开发
随着种植成本的提高,高粮价时代已经悄然来临。然而,高粮价对于加工企业来说就意味着高成本,处境会愈发艰难。“原来能够买一斤原粮的钱,现在只能买到半斤,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,不可能支撑企业的运转。”一家米厂老板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表示,粮食加工越来越薄利,以前无锡每个粮管所下面都有米厂,而现在越开越少就是证明。要突围,只有通过大、小企业整合,打造地产米加工的“航母”,抗风险能力才能得到提高。对此业内人士表示,要想突围加大科技投入、打造品牌也很必要。粮食是宝贵资源,稻谷浑身都是宝,要运用好科技进行深度开发,综合利用碎米、米糠、稻壳等副产品,这些副产品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,可以反哺粮食加工。在品牌上,也要细心经营,做好粮食营销,根据人们的消费需求,调整产品。在络时代,也可以根据人们消费的新变化,通过互联开展营销,建立站宣传推广自己的产品。( 夏沐)